Monday, April 13, 2009

團體。


一個社會要正常運作,需要法律維持秩序,法律往往代表著正義,用抽象的文字來約束人類具體的行為,因為有法律,因為有正義,使我們生活的很安全。但當微觀社會下的小團體時,一群朋友圈裡,少了強有力的法律來約束個人的行為,也沒有所謂的標準正義來檢視我們的作為,但此時,道德就成了判別的標準,就這樣無形地取代了法律,約束著每個朋友圈。

我們生活在台北,雖然都是獨立的個體,但也都一直在找個團體認同,藉著群體的力量,強大自己的渺小與弱化偶發的孤獨,要成為某團體的一份子時,都會被該團體所散發出來的道德約束,若適合其標準的個體,就可以安然留在該團體,反之若沒有辦法苟同或價值觀差太多時,就漸漸地疏離,而這樣的分合戲碼,不斷地在台北上演著。

每次跟朋友吵完架,都會擔心會不會這樣就失去了這個朋友,或是該怎樣去彌補所犯的過失,但往往當下都會義正言詞地認為自己是對的,根本沒想到要道歉,就賭氣認為對方會先過來跟自己認錯或說清楚,但人生如果都是這樣順著自己的腳步走的話,就不會有算命這行業產生了?故我們會生朋友的氣,然後我們會和好,我們會磨合價值觀,然後可能會再生氣再和好,最後我們會更緊密,我們會是一家人。

3 comments:

NEO said...

想到了"失落的一角"這本書。朋友就像你缺了的那一角,彼此也是為了填補生命中的空隙,但又很難完全fit in。但也因為有這樣的不完美,我們才能更體會人生的完整。The Missing Piece.

Max said...

曾經我會覺得有朋友真的很麻煩,常常會因為某些小事鬧的不愉快,把自己搞的不開心,但也像你說的,朋友彼此都在填補生命的空隙,讓自身更完整也更完美。

我可能可以不要愛情,但,絕對不能沒有朋友。

Mike Wong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