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8, 2010

Monday, February 08, 2010

艋舺


電影都有經典台詞:鐵達尼號的"You jump, I jump.",斷背山的"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台詞都跟電影一樣,牢牢地被觀眾記著,而艋舺也一樣,用"意義是啥小,我只知道意氣。"這句話貫穿電影,我認為算是成功的。

看完電影有種鈕承澤想當好萊塢柯波拉,想要拍出像教父那樣的電影,藉著黑幫所牽涉出的兄弟情,男女情,社會利益和時代背景等,勾勒出一部屬於台灣自己的幫派電影,姑且不論艋舺有沒有像教父那麼經典,星期五晚上威秀滿場,顯然地這電影從商業角度來看是成功的。是因為選角適當吧?進戲院的除了看黑幫,就是看阮經天跟趙又廷,看當今台灣影視圈最紅的兩位帥哥會怎麼詮釋早期的混混,再加上潛力十足的鳳小岳,電影賺錢也是在預料之中。

艋舺,除了在說兄弟情,其實這電影,有著更多的無奈。

戲中幾個男生到萬華去嫖妓,遇到了小凝,趙又廷問他"你為什麼要做妓女?"對方反問"那你為什麼要做兄弟?"簡單的對話,都道出了許多無奈,這是一個簡單卻解答不出的問題,唯有生活在當下,藉著活著不斷的演算,找出一個自己也不知道是對是錯的答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僅是出來混的兄弟,對為了生活的很多女性,不也如此?片名艋舺原為平埔族語,意指小船。這船載著男男女女,大家用自己的力量,努力的活著,期待這船有天會在一安全的港口,靠岸。

「當初你為何離開我媽?」電影趙又廷是這樣問著他媽的情人,「跑路,我當初沒有選擇,只能離開。」
這又是一種無奈。出來混的除了對自己生活無奈,對自己所愛的人,也是如此。電影趙又廷對他媽情人這件事情十分不諒解,既然你愛這個女生,又為何可以一聲不響的離開呢?承諾不是愛情最基本的付出嘛?年輕的趙像是青春的翻版,總認為事情就只有黑或白,卻忘記了,世界上其實有好幾百種灰。年輕時,不管是家庭,愛情,兄弟,生活等,每一個選項都是第一選擇,也認為自己有能力主導一切,然等到逼不得已時,才驚覺力量的渺小。電影是這樣說的「我們都以為自己是風,可以決定方向,等到事情發生,才知道自己是草。」

戲中的趙媽,不忍兒子誤入歧途,小鳥翅膀硬了,註定是要飛翔的,陪著孩子轉學搬家,再看到孩子結交幫派,一個做母親的,也是許多無奈。

兩個半小時的片長,應該是國片最長記錄吧?那會不會是最賣座的電影呢?就拭目以待吧!

Thursday, February 04, 2010

東京愛情故事

是電視節目越來越無聊的關係?還是我們的胃口被養大?總覺得近期的電視劇也好,綜藝節目也好,總不像小時候那樣吸引人,因此每次和朋友聊到以前的電視節目時,都會有種舊的比較好的感慨,說到愛情,就不得不提東京愛情故事:那個敘述著丸治和莉香的愛情故事,那時國中對愛情一翹不通的我,都被裡面的很多情節所感動:為了參與丸治的過去,莉香去了丸治念的小學,那是個離東京很遠的鄉下,找到了當時的教室,在椅子背後刻上丸治與莉香,這一小小舉動,卻說明了愛的無限:愛一個人,也要把過去的對方,一起愛進來。

對於最後丸治選擇了初戀,大家都說因為男人有初戀情節,所以選了對方。那天吃飯的朋友卻說到:也許是因為莉香的愛太過緊迫丁人,給丸治帶來很多壓力,因此他選擇了初戀。當你愛對方多深,壓在對方身上的責任,就有多重!乍聽之下似乎有道理,一個用愛把對方撐到喘不過氣,似乎有點過分,留美回來的莉香,是那麼無所懼,對於愛,總是那麼直接了當,在那壓抑的日本社會,確實有點突兀,因此在兩人關係中,太過強勢,過於主動變得是壓垮兩人關係的最後一跟稻草?然,愛不是應該協調嘛?因此我說,那丸治可以不愛莉香,但他也不用選擇初戀啊?!那根本是初戀情節作祟,跟莉香愛的方式,沒有多大關係,怎麼可以把自己的不愛,推給對方的太在乎呢?

一個人不愛了,總會去想很多理由和藉口說服自己不愛了,像是對方太過歇斯底里,對方太過不講理,對方脾氣太壞,可以列舉出千百種彼此不適和的原因,但,卻不敢承認最大原因就是自己不愛了!承認自己不愛對方,比指責對方的過錯還要難上好幾倍,一旦承認自己不愛了,無疑就是默認自己是個騙子:所有責任都不願意承擔,以前的承諾瞬間都的毫無意義,像是背叛了這關係的所有人,這壓力可想而知,故,誰會去說:對不起,我不愛你了,我們分手吧!

丸治和莉香的愛情,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我們是自私的丸治,也是無所懼的莉香,但無疑地,我們都在自己的愛情中不斷長大,流下淚水,會痛苦,曾感動,但那都是滋養日後幸福最大的養分。

Wednesday, February 03, 2010

Mother


在大腿的內側有一個穴道,針扎下去,很多不好的回憶就會忘記,然後一切豁然開朗。

韓國電影母親的好評在網路上早就傳的沸沸揚揚,除了劇情親子關係正確之外,元彬和演媽媽的都是撐起這電影票房的主角。元彬拋下偶像包袱,演一個智障,另一個是在去年韓國電影的最佳女主角,用演技說服每個一個買票進場的觀眾,光憑男女主角,那電影票,就都值得了。故事說到一個看似智障的兒子,被懷疑是個殺人兇手,而親手帶大他的母親,為了幫兒子洗脫罪名,開始著手調查該事件,隨著真相越查越明,母親角色的鮮明,就越來越明顯。

孩子,永遠都是母親最甜蜜也是最沈重的負擔。

最近看的一本書:小心輕放(Handle with Care)也在講一對父母,因為生了成骨不全症的小孩,每每都擔心小孩骨折,故整個家庭都陷入一種陰暗,一天得知可以控告醫院產前檢查不周,若醫院即時告知,他們可以選擇要不要該小孩,故要成立訴訟的同時,也得承認生下小孩是種錯誤。一個媽媽,要為了小孩未來的一切開銷,承認生下小孩是種錯誤嘛?或許多少跟電影所彰顯的媽媽精神有點類似:為了小孩,媽媽的犧牲可以有多大?

電影很多幕都拍的很有層次。母親在抗辯他兒子是兇手時,我們看到媽媽的剛毅,在面對孩子時,媽媽天生的溫柔特質又跑出來,在母親面對自己時,我們看到些許的矛盾,如果我們身體真的有個穴道,可以消除所有不好的記憶的話,對母親來說,孩子就是那穴道。但一個母親若沒有了兒子,還可以稱為媽媽嗎?

最後的那場戲最是精采,母親唯有在神遊狀態中,拋下既有的角色,卸下所有責任,沒有甜蜜和沈重的負擔,就是個單純的女人,才可以享(想)受那短暫的自娛吧?!

foto is from 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