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06, 2005

Les Choristes


放牛班的春天是講述一位代課老師和一群原本很頑皮學生間互動的故事,他管教學生時所使用的方法,也是這部電影最值得我們去探討的部份,其中有幾個場景是我比較感興趣的:

首先,這位代課老師第一次到班級去的時候,由於他是個禿頭,所以有位調皮的學生就將這位老師禿頭的樣貌畫在黑板上,期待老師進教室看到後,台下的學生就可以看老師出糗,但是,老師進教室後,看到黑板上的禿頭,並沒有表現出學生預期的生氣,相反地,他找出畫他的學生,並且依樣畫葫蘆的也在黑板上畫他,同時加強他鼻子突出的部份,讓台下的學生給予回饋,使之知道其感受,而這樣的管教模式,可以看作是行為學派主張的管教方式,因為老師利用學生給他的回饋讓他感受知道被人捉弄的感覺,如此,可能他就知道那樣的感覺是不舒服的,故下次他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過錯。

其二,就是有一位學生因為想要捉弄某一老師,結果造成該老師眼睛受傷,必須長時間休息養傷,而當這代課老師知道是哪位學生做的之後,並沒有將他送去關緊閉,反而期待它可以自己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錯誤的,並且可以對自己的所犯的錯誤負責,故要求他去照顧因他受傷的老師,直到她傷好了為止,兩人就達成共識,學生每天下課後去照顧這位受傷的老師,而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利用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的主張,認為學生有自我指引的能力,學生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並且相信學生有能力為他的能力作補償,進而達成行為導正的目標。

其三,讓我感到比較特別的就是,該學院的院長和代課老師的管教方式,院長是利用嚴格處罰的方式,期望其他學生若看到被處罰的學生,而可能減低其犯錯的可能,例如若一有學生犯錯,就會被關禁閉,不能出來會客和其他人接觸,這樣的處罰方式對學生來說是很嚴重的,院長利用社會學習論的方式來管教這群學生,殺雞儆猴地作法,使學生多很害怕,但是電影中犯錯的人卻沒有因此改進其行為,可能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因此,在沒有釐清學生犯錯的事實與動機之前,利用社會學習法來管教學生,很有可能讓學生口服心不服,以致下次會有相同的錯誤行為發生,相反地,代課老師則是利用人本主義中的相信學生自我的能力的方式去管教學生,相信學生自己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為何,且也有能力去改正,不會向院長一眛的否定學生,例如:有次合唱團的主唱因為看到代課老師和他母親出去,心中產生不平衡,就用墨水丟他,老師知道後,就取消他主唱的機會,學生再知道自己錯誤後,雖沒有跟老師道歉,但是老師卻可以從學生的眼神和行為知道其是否改正與否,也因為老師用人本的方式去管教學生,故學生若犯錯,會知道自己犯的錯誤為何,且會自己去改正。電影中院長和代課老師的管教方式大相逕庭,主要是想要區分兩人的教學態度的不同,而這不同也讓我對往後可能在教學上會有了不同的想法。

Wednesday, June 01, 2005

Being a teacher


還記得你最近看的國片是什麼嗎?很有可能你的答案會是無米樂,因為這是最進很熱門的一部國語紀錄片,在全國的票房表現十分不錯,應是繼生命之後,又一部感人的紀錄片,不過我沒有看過,因為,走進電影院看國片,已經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如果沒有記錯,最近的一次,應該是陳怡容的十七歲的天空,但是,那天是很生氣的走出電影院,除了失望之外,就是心中少了那一點的感動,故之後對於國片,就僅止於龍祥電影台或緯來了,然而,今天課堂上,老師播放了魯冰花,記得那是我小時候很紅的一部戲,至今應該看過不下五遍,所以對劇情的來龍去脈,都很清楚,但是,在一個半小時下來,這部國片非但沒有讓我感覺煩悶,相反地,我還是一樣地感動,此外,更特別的是,我又從這電影中,看到很多以前沒有看到的東西。

這部戲的美術老師和畫畫天才古阿明,是整部戲的重心,一個愛畫畫卻沒有讚賞的窮小孩,卻在畫畫世界中,找到自我肯定的價值,但同時,也因為以前沒有人欣賞他的畫,而埋沒了他的長才,險在美術老師的出現,他發現了阿明的天份,並且鼓勵他創作,因此,阿明的創作,得到了肯定,就此反觀現今的小學教育,一個小學老師可能必須兼任很多科目的教學,但是可能對部分科目並不是十分擅長,故往往用自己主觀的看法去評斷一個小孩的成就,再看過這電影之後,我發現這是一件事情,就是我們可能因為自己的無知,而扼殺了孩童的天份,這是十分殘忍的,所以,心想日後一定得要充實自己各方面的知識,雖不用達到樣樣精通,但至少不能是井底之蛙,不然,孩童的天份可能就這樣被我謀殺而不自知,因此身為一個老師的責任之大,我越來越可以體會,但同時我也越來越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