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半小時的電影看出來,口碑不一,喜歡的人從電影的部份片段和台詞得到一些認同,喜歡義大利的美食和歷史,覺得印度的靈修很吸引人,峇里島的閒逸更不用說,三個城市總有個角落讓人可以停留。這是部都市人的電影,每天被排滿的行程壓的喘不過氣,能有勇氣和存款跑到三個人生地不熟的國家去,這是多少台北人的敢想不敢做的夢啊!因此喜歡這電影的人多少羨慕也佩服女主角的決心,電影流不流暢到也不那麼重要!
另外,托斯卡尼豔陽下也是一部在講失婚女性在絕望下,跑到了托斯卡尼鄉下重新生活,友人把這兩部戲拿來做比較後,認為享受吧拍的很爛,既看不到女主角的內心轉折,也感受不到女主角收獲,一整年下來,只看到他到處吃到處玩,導演的功力顯然不足,此外,結婚不就應該對所許誓言負責嘛?怎麼可以不愛了就不愛呢?還出書沽名釣譽,根本是自私又討人厭的女生,什麼找自己,根本是找藉口逃避吧!
電影就是這樣,喜歡的人因為裡面隨便一塊可口的pizza,就會很喜歡,討厭的人,就算跟他解釋再多,他也不會欣賞的。
週末還看了一本找找自己的書:Into the Wild 阿拉斯加之死。因為網路評價很高,就去誠品翻了出來,瞧瞧到底看完後的作用力會有多大!1992年,在阿拉斯加的一個廢棄車廂裡,被人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屍體,經調查,確認這位死者的全名叫做克里斯多福‧強森‧麥克肯多斯(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他出身於美國的富裕家庭,在1990年大學畢業後,即與家人失聯。因為嚮往回歸自然的原始生活,對物質生活的厭惡,對人際關係的有不同體悟,故改名換姓,放棄了車子和大部分財產,從此在北美漂泊並體驗生活。作者本身也是個登山家,就在他循線調查克里斯的死因,訪問了和克里斯接觸的人,做了簡單的分析,加上自己的體驗,完成了這本書。看這本書的同時,我一直有種格格不入的彆扭,不能體會克里斯那種厭惡物質生活和人際關係的假面,到底他的問題在哪?他一心只向自然的衝動和勇氣,更是我無法進入的境界,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本找自己的書,因為作者已經找到自己了,他只是去實踐罷了。有人說這是本後座力十足的書,昨天看完過後,今天尚未發酵任何放下的勇氣分子,或許,在未來的某個當下,那隱藏內心的反抗世俗勇氣會湧出,我會毅然放下一切,Into the wild.
